目 录
根据《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3年高校分类评价督导工作的通知》精神,为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普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按照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23年省直部门督查检查考核计划》通知要求,我校本着“加强组织领导,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准备,统一安排,细致分工,对近年来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进行了全面、认真地自我评估。现将自评整体情况汇报如下:
总 指 挥:陈 玲
组 长:陈 彪 阳 红 范 磊
副 组 长:王吉祥 马光荣 张方明 刘彦凯
刘德光 郭宝军 王芬琴 谢黎明
胡耀琼 郑建平 郭亚光
成 员:徐大敏 王 凯 王定科 赵存良
郭 斌 石培荣 刘秀星 王丹丹
李天长 张宏亮 杨君民 黄 丽
组长陈彪、阳红同志全面负责自查自评工作的组织安排,督促检查,召集有关会议,汇总自评有关情况;徐大敏、王凯、王定科、石培荣同志负责办学方向与管理水平的自查自评工作;王定科、郭斌、李天长、张宏亮、杨君民同志负责办学条件与资源的自查自评;郭斌、赵存良、刘秀星、王丹丹、黄丽同志负责办学质量与水平的自查自评工作;徐大敏、王凯、王定科、赵存良、郭斌、石培荣、刘秀星、王丹丹、李天长、张宏亮负责办学声誉与特色的自评自查。自评报告的草拟工作和各种档案的汇总归类整理由徐大敏和刘家骏同志负责。
第一阶段:学习有关文件,进行宣传发动,统一全体师生思想认识,成立学校自评领导小组,并进行分工。
第二阶段:对照指标体系查资料,归类整理档案。
第四阶段:向全体教职工公布自评结果,反馈自查自评信息,研讨改革措施,审定自评报告。
BET(中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培养思想品德优良、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突出,富有创新素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1)党对学校全面领导落实情况
学校《章程》明确党组织在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组织在学校中的地位、权力等纳入章程内容。学校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强化思想引领,引导和监督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学校党委全面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实行“一岗双责”。建立了董事长、校长、党委书记定期沟通机制,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董事会、行政、党委高度融合,使党委在重大决策中的地位得以实现。关于学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由党委研究决定。关于发展规划、重要改革和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党组织参与讨论研究。为更好发挥民办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健全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制度,落实党组织政治把关,学校制定了《BET(中国)校属各学院(部)党政联席会会议制度及议事规则》,保证学院(部)工作中的重要事项须由党政联席会讨论决定。
(2)校党委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情况
校党委意识形态责任制是指党委对学校的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近年来,我校党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责任制的落实工作。首先,建立并完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党委的意识形态工作职责,确保责任落实到每个党员和干部。其次,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培养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和理论修养,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度和舆论引导能力。此外,注重加强组织领导,定期组织党委书记、宣传部部长等进行意识形态工作情况的专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通过以上努力,我校党委在意识形态责任制的落实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学校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学校坚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来抓,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的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在2022年秋季学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落实3个学分的要求,调配最优师资,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研室。目前已按照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配齐思政课教师数量,按照1:200的比例核定专职辅导员岗位,配齐专职辅导员数量。另外,生均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58.47元,生均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44.07元。
(4)文化传承创新落实情况
文化传承创新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我校积极探索以传承为基础、创新为驱动的方法,致力于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一是,注重传承经典文化,通过设立相关学科和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二是,鼓励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开展各类创新竞赛、科研项目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三是,落实文化传承创新的具体举措,如举办文化活动、组织传统节日庆祝等,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参与。我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落实情况逐渐提升,为培养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认真做好主抓课堂教学主渠道,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马院教师实行了专题教学与集体备课制度,并结合每学期开课情况,紧扣时代特点和学生思想实际,组织任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同时根据学校各学院课程特点和学生思想实际,积极组织邀请相关专家、客座教授,确立教学专题,推广专题化教学。
目前学校有社会实践教学基地5处,分别是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八路军驻兰办事处、榆中县社会福利院、会宁县红军会师旧址管理委员会,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供了充分的保障。马院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参观甘肃省博物馆和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纪念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暑假期间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暑期行”活动,倡导学生阅读优秀经典图书、观看爱国影片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继承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思政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参观会宁红军会师旧址纪念馆、会宁县博物馆,力争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1)校园安全管理落实情况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稳定集中整治工作,按照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分三个阶段实施。严密部署,认真谋划,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召开校园安全稳定集中整治工作动员部署会,成立以校长、党委书记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各处(室)、各院(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园安全稳定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监督、指导安全生产稳定整治工作。并制定《BET(中国)校园安全稳定集中整治实施方案》,对集中整治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整治内容和工作要求进行详细说明,要求各部门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夯实基础、认真落实,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深入开展排查整治,切实筑牢安全底线。在强化政策落实、推进共性问题摸排整治工作上,提高政治站位、增强红线意识、强化安全责任、加强隐患排查。坚持重视日常管理、专项检查工作不放松两个原则,在校舍及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消防安全工作检查、校车安全管理、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等八个方面,从三个层次上开展工作内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提升整治成果。根据学校安全稳定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的总体要求和工作方案,加强督导检查和隐患整改情况“回头看”,督促各部门通过集中整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和突出问题自查自纠自改长效机制,切实提升各部门的安全管理水平,同时各部门要深入开展自查整治评估,确保整治彻底到位,巩固提升整治成果。
(2)规划管理水平
为强化规划管理,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成立由董事长为主任的发展规划中心,并与督导委员会合署办公,主要负责制订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与建设规划,督促规划方案的实施、执行、落实,评估实施成效,提出指导意见,各分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部),具体负责规划的有效执行,发展中心动态调整不适应发展的规划内容,督促规划内容的有效落实。规划管理水平是学校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依法办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从实际出发,先后制定我校十三五、十四五两个发展规划。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兴校工程,拥有一支满足各科教学需求的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经过不断引进、培养,壮大教师队伍,我校现有教学人员794人,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246人,占教师总数的31%,研究生以上学历397人,占教师总数的50%。
(3)教学质量保障水平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基础要求,首先立足于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制定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成立了教学监控质量监控中心及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领导组成员由教务处、发展规划委(督导处)、学生处、人事处、后勤处和资产管理处的负责人等组成。建立教学督导体系,督导体系由校发展规划委(督导处)和学院(部)督导组组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分校、院(部)、教研室三级进行。院(部)、教研室级监控是体系基础。教学质量监控内容包括教学检查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校院(部)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制度、教学专项评估制度等。
(4)财务管理水平
学校财务管理是保障学校正常运转,促进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管理的水平也变得愈发重要。第一,学校财务恪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合法进行会计核算学校财务处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相关会计制度规定,依法进行会计核算,确保会计核算工作合法合规进行。合理设置工作岗位,配置合格工作人员,确保不相容岗务相互分离、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第二,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学校资产安全完整。收取的费用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执行。严格按照经过公示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没有擅自增设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没有违规收费;所有收入按规定全部缴入学校银行账户;支出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制度;专款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确保学校资产安全完整。第三,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切实执行审计监督,确保会计信息准确、完整。我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簿,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及财务会计报告;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建立档案,妥善保管;学校依法接受审计监督,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编制财务报告,并委托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接受监督。第四,学校专门设置财务会计机构负责学校财务业务核算,配置符合资格条件的会计专业人员负责相应会计岗位的核算工作,严格遵守会计职业谨慎、提升会计职业道德情操,确保专业胜任能力的保持与提高。综上所述,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全方位的努力和持续的改进。只有建立规范的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和评估,注重资金筹措和使用效益,推进信息化建设,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才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5)语言文字规范运用水平
我校2020年6月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明确了委员会的职责,并制定了校办、党办、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的分工,有序开展了语言文字工作。2022年我校开设的语言文字类选修课程为《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和《中国传统文化》,我校所有在校生均修读《大学语文》课程,《中国文化概论》针对英语专业及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为学生后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针对工科学生,在智慧树在线学习平台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写作能力。我校任课教师普通话水平100%达标。
(1)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情况
我校严格按照办学层次、办学范围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培训,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全面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
①加强对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培训
在教师综合能力培训过程中,定期组织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知名高校教授为教师作专题讲座。近期,学校组织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班,从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教师科研、新工科、新文科发展规划等各类高等教育聚焦的主题开展培训,有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健全教师发展体系,完善教师发展培训制度、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和督导制度等,营造有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环境,打造适应时代发展的高品质教师队伍、推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②健全机制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创新创造活力
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室、实训基地等资源条件培训青年教师,通过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现场教学观摩、实践教学指导课等,提升青年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加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锻炼,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掌握教育教学规律,适应教学岗位,加快推进学校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③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和科研机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密切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建立产教融合模式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机制建设。进行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研管理机制,搭建科研平台,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创新强校、内涵建设、产教融合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教育教学活动达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标准要求。
④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
我校成立的基层教学组织主要有:院(部)11个、教研室31个,后期我校将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⑤全面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
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网络培训,从课程思政等方面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学校每学期为学生开设相应慕课,加强学生线上学习,提高信息化管理。同时积极创新教学改革,鼓励教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目前已有部分课程开展。加大学生过程性学习管理,重视平时成绩的构成,由作业、笔记、考勤、提问等模块构成。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组织教师积极申报课程思政项目,开展课程思政讲课比赛。
(2)师德师风建设落实情况
全校师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制度保障,严格师德考核,强化宣传教育,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建设上,学校积极开展“师德集中学习教育”专题学习活动,坚决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促德,以德促教,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意识,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立师德长效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做到组织落实、制度落实、任务落实,并形成领导班子成员各负其责和统一领导、协调一致的工作局面。发挥党员教师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广大教师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自觉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基础上,全力打造品德高尚、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促使师德师风、行风、校风持续向好。
②健全师德违规问题举报受理及查处机制
为加强师德师风监督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师德师风问题,学校设立师德师风举报信箱及举报电话,对举报反映和调查发现的师德师风问题,责成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并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
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先后出台《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试行)》《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考察办法(试行)》《教职员工教书育人、规范制度问责实施办法》等制度,形成责任主体明确、任务落实到位、责权利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有效落实了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3)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比
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依据2022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
(4)生师比
截至2022年年底,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数14284人,教职工数819人,专任教师数794人(含聘期符合专任要求的外聘教师),生师比17.99:1。(依据2022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
(5)具有国(境)外学历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占比
学校尚无具有国(境)外学习经历的专任教师。(依据2022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
(6)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
学校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又在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的专业课教师数即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0%。(以《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本科院校)》为准)
(1)高层次人才数
截至2022年,我校共有13名优秀人才处于专业前沿且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其中1名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1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2名甘肃省优秀教师,获甘肃省“园丁奖”;1名铁道部优秀教师;1名甘肃省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先进工作者;1名甘肃省高等学校教书育人奖;5名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另有1名教师具备国家级裁判员资格。(以《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本科院校)》为准)
(2)高层次教学、研究团队数
我校力学与结构工程教学团队被评为2023年省级教学团队,继续推进高层次研究团队建设。
(3)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
截至2022年,共引进7名处于专业前沿且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优秀人才即省部级及以上人才称号获得者。学校将通过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内部制度建设,夯实办学基础,加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
(4)高层次人才发展模式
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的内部分配机制,绩效工资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实行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绩效工资分配方式,统筹考虑引进高层次人才与现有高层次人才工资待遇,建立符合实际、水平适当、发展均衡、管理规范的薪酬分配体系。
(1)省部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数
学校历年来积极申报省部级一流本科课程,《铁路货运组织》于2020年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2)本科生生均课程数
我校四年制本科生生均课程数为0.18门/人,两年制本科生生均课程数为0.07门/人,包含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开设门数较为合理,课程结构设计较为科学。
(3)使用省部级及以上规划教材、精品教材的课程门数
2022年我校共开设816门课程,使用省部级及以上规划教材、精品教材的课程门数是712门,其中,省部级及以上规划教材的数量是198种,精品教材的数量是514种。
(4)生均图书流通量、生均电子资源访问量
2022年图书馆电子资源访问量为725304次,纸质图书流通量为3393册,在校人数为14284人,所以,生均图书流通量:0.24册,生均电子资源访问量:50.8次。
(1)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实验平台数
我校尚无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实验平台。
(2)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数
我校正在积极筹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以上数据来源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本科院校)》,累计至2022年。
(1)师均科研经费
我校师均科研经费约为3794元/人。
(2)新增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数
我校新增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共3项,分别为“‘新工科’背景下面向智慧交通的大数据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校企共建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计算机类专业骨干教师师资培训”。
据填报的《普通高校科技统计年报》2022年统计数据,我校科技经费为762500元,专任教师数为201人,师均科研经费为3794元。新增立项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数为3项,均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
(1)为本科生上课的教授比例
为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已全面启动和开展申报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工作,现有教授均为本科生授课,即上学年承担本科课程的教授(及其他正高级职称)数占上学年教授(及其他正高级职称)总数的100%。(依据2022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
(2)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数
学校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2022年学校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共50项、省级奖项共46项及其他类别奖项共15项。
(3)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
我校2022年共有本科毕业生3035人,本省毕业生2760人,外省毕业生275人,初次就业2377人,初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78.32%。其中国内深造19人;就业2358人,其中灵活就业人数2人,签三方协议就业2356人。截至2022年12月31日统计我校2022届毕业签约人数为2904人,年终就业率为95.68%。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合资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就业行业主要以铁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制造业、国家电网、机械、高科技产业和新能源为主。
(4)学生在校期间专利(著作权)授权数、发表论文数
参照2022年《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本科院校)》,我校学生在校期间专利(著作权)、论文发表数为13个。
(1)学科专业布局优化数
近五年,我校结合国情及甘肃省经济社会需求,每年积极申报新兴专业,进一步优化学校专业结构。截至2022年底,我校设置有数字媒体技术、物联网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等42个本科专业,并于2023年依托现有专业成功申报智慧交通专业,为新工科建设打开了崭新局面。
(2)“一流”学科建设数
我校工科专业围绕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交通运输四大专业形成了专业群,为建设省级“一流”学科奠定基础。
(3)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数和优势特色专业数
2011年,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2020年,我校土木工程、交通运输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①教学成果奖获奖数
迄今为止,我校共获得2项甘肃教学成果奖,为艺术设计学院和教务处。
②高质量教学研究类学术情况
《博文科技》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甘肃省新闻出版总局于2014年审批通过的内部连续性刊物,作为我校教育科研交流学习的平台,充分体现了广大师生在积极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和促进专业科学发展方面所做的辛勤钻研和取得的累累硕果。《博文科技》以立足独立学院发展,繁荣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兼顾理论探索与应用开发,崇尚学术创新求实为办刊宗旨。主要栏目有教育发展探索、教学改革与实践、专业技术与基础研究、素质教育、文学探讨、社会广角等。期刊中,教学研究是该期刊内容的主要部分之一,以2022年第二期为例,期刊共收录22篇文章,其中教学研究内容9篇,占比41%。其余内容分别关于专业技术与基础研究及社会广角,分别占比50%和9%。
我校近几年来持续加强与省内高校的交流,与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工业学院等高校就师资共享、学年学分制、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等问题进行交流。与兰州工业学院签订校校合作协议,就师资共享、学科专业建设、科研发展、人才交流等方面展开合作,进一步促进我校高质量快速发展。我校还积极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船重工鹏力塑造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十多家单位达成了政校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
为促进民办学校发展,体现民办学校办学特色、健康发展,保障学校正常运行。省政协第12届政协委员、文史委员副主任、我校校长陈彪提交《关于民办高校学费调整的相关事宜》的报告,经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审议通过并立案,由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多部门调查研究,并作出批复,及时对甘肃省5所民办高校进行学费调整。此项提案对民办高校的高质量、稳运行及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办学特色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独特标志和特点。它是学校为了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形成的独有特色。通过独特的办学特色,能够提供不同的教育服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我校一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课程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和实际需求进行设计,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自觉树立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不断强化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群的建设,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为特色,土木建筑类、电气通信类、机械能源类、轨道交通类、经济管理类等优势的专业群。
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办学特色,积极优化专业结构。近年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结构性战略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制定了《BET(中国)学科专业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加大专业内涵建设的力度,凝练专业方向,精简专业数量,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强化教育理念,突出专业特色,建立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加强内涵建设。通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培育申报等质量工程项目,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等各项工作。积极组织开展讲课比赛、观摩学习和督导听课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传帮带的作用,促进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
我校致力于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提升科研水平,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研项目,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同时注重跨学科研究,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科研成果在各大学术刊物上发表,得到了业内的一致认可和赞赏。
截止2022年,提交立项及结项项目共计75项,其中立项23项、结项52项。主要包括教育部项目3项,中共甘肃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项目2项,甘肃省教育厅项目16项,甘肃省体育局项目2项。我校教师共发表论文105篇,其中公开论文85篇,校刊20篇。我校教师参与专利共计8项。参编教材6部。我校教师指导学生大创项目立项及结项共计40项,其中校级项目立项20项,国家级项目结项7项,省级项目结项13项。我校教师获奖共计37项。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比赛获奖共计90项,其中国家级比赛获奖19项,省厅级获奖63项,校级获奖8项。
我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和西部建设服务。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关注社会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工作,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自评自查是一项重要的评估和改进机制,旨在发现并解决在教育教学、管理运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自我评估,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身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在此次自评自查过程中,我校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概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管理水平是管理和运营的基础,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要求,为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压实各部门安全责任,全面排查整治各类风险隐患,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对此学校进行了自查自纠,发现我校学生安全意识淡漠、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
师资队伍是教育事业的重要支撑,其结构对于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学校师资队伍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首先,需要进一步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其次,需进一步加大对高层次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持续提升师资的整体素质和学科水平。通过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才能构建一个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高质量师资队伍。
高等学校支撑平台与科研项目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强大的支撑平台来提供实验设备、技术支持和数据分析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的建设,以确保科研成果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支撑平台的建设意味着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提升平台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从而更好地支持科研工作。
现有师资中尚无具有国(境)外学习、工作、合作研究经历的专任教师,需开展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化发展理念,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知识体系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构建符合自身条件的国际化课程体系,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提升学校管理能力,需要优化学校安全管理模式,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是提升学校管理能力的基础。学校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安全管理规定、培养安全意识、建立安全组织架构、制定应急预案等方面。通过制定规范和制度,全面推进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学校安全管理是保障师生安全的重要环节,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责任落实是确保学校安全的关键。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强化责任落实,认真贯彻省教育厅各类文件要求,将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列为头等大事,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坚持以防为主,积极开展各类安全知识培训、教育活动,落实各项防卫措施,使创安工作得到全面、深入、有效地开展。
在学校安全管理中,注重教育教学与安全并重。学校安全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相关,需要将安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学生学习环境的管理,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同时,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摸排,从根本上深抓隐患苗头。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是提升学校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学校与公安、卫生、消防等部门建立沟通渠道,加强信息共享与合作,共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一方面全校班主任辅导员对所带班级的学生在校外住宿情况每天进行全面摸排,另一方面联合和平派出所开展校园周边安全大排查工作;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分管校领导主抓、食品安全总监主管、食品安全员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严格按照市场监管部门要求及学校饮食安全卫生管理制度,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及校长陪餐工作制度。
在加强学生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班主任辅导员日常工作进行了普查,对普查出的问题尽快整改;每天安排班主任辅导员宿舍未打卡学生及时谈话。充分发挥党员、班干部、宿舍长作用,健全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是优化学校安全管理模式的重要环节。组织安全教育培训将提升学校师生的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机制,加强对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确保他们具备应对危险情况的能力,提升整体管理能力。建立食品安全的长效监管机制,日常监管过程中,主动同市、县市场监管部门加强业务联系,确保全体师生的饮食安全卫生,提高服务水平。
校园安全管理监督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有效的监督体系能够帮助学校保障校园安全,确保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的平稳运行。为了有效地管理和监督校园安全,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管理监督体系至关重要。这个体系不仅包括了各种安全政策和规定的制定,还涉及到监督措施的落实和效果的评估。首先,严格的监督体系需要建立必要的安全政策和规定。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明确的安全标准和程序,明确每个人在校园中的责任和义务。这些规定应该涵盖学生、教师和员工的行为规范,如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其次,学校加强培训专门的安全人员,通过定期的巡查、安全演练和随机抽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安全风险和问题。监督体系需要对监督措施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学校将继续健全有效的反馈机制,听取师生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定期的评估可以帮助学校了解监督体系的运行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确保校园安全管理的持续有效。
学校安全管理是提升学校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通过优化学校安全管理模式,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学校的稳定和安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推动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机制体系的健全是一项长期而综合的工作,需要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优化校园安全管理关乎全校师生的切身利益,强化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刻不容缓。
学校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高水平师资队伍作为支撑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关注双师双能型教师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全力打造一支与学校改革发展目标相适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校事业发展夯实中坚力量。
(1)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坚持引育并举原则,制定实施适应新时代下的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用足用好国家及甘肃省各类人才支持计划和政策。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采取开放、灵活、有效的引进形式,通过设置“特聘教授”“客座教授”等岗位,柔性引进国内外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学者来校承担学科建设指导、青年教师培养、短期讲学等,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2)加大对现有人才的支持和培育力度。设立学科带头人岗位,加强目标考核,围绕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遴选一批由优秀学科带头人领衔,具有一定创新性思想和战略性思维、人员结构合理的团队;带动一批学科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加速培养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的后备领军人才。
(1)坚持“按需培养、学用一致”的原则,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进修、攻读硕士、博士学历学位,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及学缘结构。围绕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大力引进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教师,坚持高起点、把好“入口”关。
(2)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重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产学研合作为契机,聘请与学校有深度合作的企业、科研院所等具有较高学术造诣、丰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参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鼓励符合政策要求的教学、科研人员带着项目到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3)积极发挥资深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选配师德好、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的资深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帮助他们尽快通过“教学关”和“科研关”。支持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帮助青年教师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顺利完成角色转变,提升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4)进一步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建立校、院两级培训和分层分类培育体制。加强教师职业生涯指导,着重对中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德师风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广泛开展系列专题培训与教育改革、教学能力相结合的培训活动。
(5)进一步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科研、师资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教研室机构建制,逐步构建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等结构合理的教研室队伍,通过加强教研室建设,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结构。
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业生涯全过程;完善师德师风的监督和考评机制,建立考评制度;健全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惩戒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进修学习和评优奖励等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查处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按学校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大思政”格局,配齐配足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全面加强专兼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
(1)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政策法规,结合学校实际,认真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探索新途径,建立新理念,加快各项政策、制度的制订和完善,建立健全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机制,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使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推进校院两级体制管理,加大二级学院在教师选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师资培养、奖惩考核等方面的责权。构建二级学院人事管理体系,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术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形成教授治学、教授治教的学术管理机制。
(3)不断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积极探索按照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的教师分类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科学制定不同类别的评聘条件,合理量化标准,引导和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各尽所能,实现各类岗位教师责权利的统筹协调。对业绩成果特别优秀、贡献特别突出者,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上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探索高校教师系列与卫生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校内“双职务”聘任制度。
(1)健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领导机制。成立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行政负责,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各学院具体实施的师资队伍工作协调机制。
(2)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坚持人才资源优先投入的原则,将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作为学校年度资金预算重点。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加强教学科研公共平台建设,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探索教学科研资源集成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4)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为人才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健康的学术气氛、协调的工作氛围。及时了解学校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主动听取他们对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特别是对学校发展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适时调整政策,完善制度,千方百计创造良好条件使他们安心工作,多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
总的来说,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配置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制度层面、培训体系和考核监管体系多方面入手,并且要与学校的整体办学目标和发展策略相匹配。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为人才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健康的学术气氛、协调的工作氛围。及时了解学校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主动听取他们对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特别是对学校发展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适时调整政策,完善制度,千方百计创造良好条件使他们安心工作,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教学支撑平台建设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社会大众的重要途径,学校进一步优化扩展教育教学支撑平台,各个学科将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在现有基础上落实加快创新发展步伐,进一步深入探索平台建设和持续发展模式,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所在区域的各项经济建设。
学校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以构建高水平教学实验平台的总目标,通过实验教学设备的类型、数量和组成,指导教师的素质、层次和数量,实验教学的模式、方法和实施过程符合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建立以大类区分的教学平台,对相同学科或相近学科课程覆盖面大,不同专业但学科相近的学生可以得到通用的实验教学。以超前教学理念,先进的仪器设备、实验手段,对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实现系统规划,统筹兼顾,资源共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一是建立具有特色的科学系统的教学实验体系。从人才培养的整体需要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教学实验体系,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创新实验体系。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要以创新教育观念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二是改革实验教学方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树立和强化实验室开放式管理和开放化教育思想,制定相应的系列管理规章制度。确立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设计者领导者的角色,强化其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重点启发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操作、独立比较各种技术方案、独立纠正实验中的失误,自己客观评价实验过程和结果,增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自主性。第三要在实验教学中大力引进多媒体、情景教学、运行演示网络化教学方式,引入虚拟实验系统,加深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科研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学校进一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突出重点,构建新型创新平台,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着眼新兴、交叉前沿学科,突出重点,积极培育和构建新型科技创新平台。按照扶持前沿、鼓励交叉、依托优势学科、发展特色科技的思路,在相关领域新建一批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在尊重创新平台发展的历史渊源、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寻求适合不同创新平台发展的最佳运行模式。求真务实,建设和谐的创新文化,营造相互包容、求同存异,积极向上、极具团队精神而又允许学术争鸣的科研环境和文化氛围。改进和完善学术交流制度,使创新活动的主体成为创新平台主人,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的内在驱动和团队精神。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改革不断推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学校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机会。首先,学校开展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一环。创新创业基地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支持,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创新创业基地,学生可以参与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商业计划竞赛和创业实践,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其次,开展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有助于促进学术与产业的结合。在创新创业基地中,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相关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科技研究和商业项目。通过学术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此外,创新创业基地也能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支持,为学校与社会的交流搭建桥梁。第三,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一方面制定创新创业基地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在整体规划中明确基地的定位与功能,以及与学校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关系。另一方面加强基地的硬件建设,提供完备的实验设施和实践场地。同时,重视软件建设,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和导师队伍。学校进一步积极争取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与合作,为学校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提供保障、创业项目和市场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学校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反馈,改进创新创业基地的管理和运营,真正将其打造成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平台。
在今后的规划中,我校将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工作。一是成立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以校领导为组长,组织调研各二级学院及相关部门,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构建领导小组,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整合现有资源,开拓亟需平台资源,在近期拿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二是建立双创学院。自2015年以来,学校完成了上级部门安排的所有创新创业相关工作,创新创业课程由教务处、科技处、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共同承担;大学生创新相关工作由科技处承担;大学生创业相关工作由招生就业处承担,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学校今年先后与世界500强企业中船重工鹏力(南京)塑造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共建“新材料与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与工信部专精特新企业、全国行业冠军宁波宝工电器有限公司在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的基础上,共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宁波宝工电器建立了“校企协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启动校企联合面向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全方位、深度合作,为教师科研搭建面向生产一线的科研平台;与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共建汇博机器人产业学院,通过产教融合推动培养模式创新,为国家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换代提供人才支撑。我校将以此调研为契机,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成立双创学院,统筹以上部门,合理整合,为各类基地和部门提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平台。
学校加强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是满足学生创新创业需求、促进学术与产业结合的重要举措。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并不断优化完善,可以有效推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是促进学校发展和培养全球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主动地寻求国际合作机会,与国外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人员互访和合作研究。学校鸡你要不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品牌影响力,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培训与交流,引进国外优秀教师,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项目合作,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完善评估机制,确保国际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加大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费投入,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通过进一步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学校更好地与世界接轨,推动国际化发展,为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虽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如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资源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全校师生将以此次评价督导工作为契机,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和省教育厅指导意见,把落实全年重点工作任务同“三抓三促”行动紧密结合起来,清单化管理、一盘棋推进。大力推动校企协同、产教融合,服务新区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秉承办学初心,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努力让师生工作学习有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崭新篇章贡献博文新的更大力量。
BET(中国)
2023年7月18日